我不會財務報表,
對帳跟看帳我的壓力都很大很容易生氣,
可是面對孩子我很少感覺有壓力、脾氣。
重點不在於情緒控管。
重點在於有沒有能力處理事情。
我從不教導孩子面對情緒,在我看來『自在地面對情緒』的人只有『我天生情緒暴不好惹』可以自在講出口的人。
在工作室裡面很多的孩子來的時候,照別的地方的說法都有情緒障礙,但是,我會教孩子看懂別人臉的情緒表情,我沒有教過他們面對自己的情緒跟自己情緒相處這種話,老實說,我也很不喜歡情緒繪本,因為這是造成後續青少年成人憂鬱症的很大潛在因素。
我沒有教過工作室的孩子『處理情緒』『面對情緒』過,但是他們越來越開心自在,也越來越少發脾氣。
情緒只是一種對事情的『反應』,就好像你説你累了,就容易發脾氣,如果家裡只有一個人,你累了你會摔桌子嗎?
如果有人說他血糖低就容易發脾氣,在家一個人血糖低就會摔桌子砸電視嗎?或在公司血糖低,他就會打人罵人嗎??
如果你一個人在家頭痛了,副作用就是摔桌子砸電腦,那是精神疾病了,如果有一個人在家血糖低就摔桌子,砸電腦,那是他精神生病了,如果不是,你只能說你頭痛的時候平時沒處理忍下來的『事』,那時候不能忍了,而不能說頭痛就會發脾氣,而是那件『事情』的問題。
小孩肚子餓了就會發脾氣,睡不好也會有情緒,但是那不是理由,那只是他嬰兒時期與生俱來的,有需求就哭就可以滿足帶來的,但是脫離了嬰兒期,他必須學好幾種方法處理睡不好跟肚子餓,如果孩子一有情緒就跟他歸咎生理原因,其實也是把孩子當精神疾病患者在處理,問題只會越來越大。
一個四歲的孩子會為了掉一顆糖而大哭,一個四十歲的人不會為了掉一顆糖而大哭,不是因為大人情緒控制完整,而是大人見的世面多,知道反正『再買就好』『小七就有的買』『就一顆糖而已』,但是孩子不懂這些,所以他會痛苦難過,情緒很大。
羅密歐如果是茱麗葉的第三個男朋友,那麼她為他殉情的可能性就很低,因為談了很多場戀愛後,發現這世界沒有非誰就該死。
我媽買股票中午吃飯看到自己的股票損失了一萬元,他整天就心情差發脾氣,巴菲特就算今天損失了十萬美元都還會去吃大餐,是我媽的情緒控管比巴菲特差嗎?不是吧!
工作室內所有媽媽中,情緒最爆的人就是我,但是我從沒對孩子真正動怒過,就算生氣也是我選擇讓孩子知道『這件事後果很嚴重』,是因為我知道怎麼看孩子的問題,我會處理孩子的問題,不是我情緒控管好。
情緒只是一種『反應』,不是一種『病』,問題是什麼東西引起這些『反應』,而又什麼東西可以減低這些『反應』,不是壓制跟認識。
那些當初說輸不起就發飆的孩子,當初說不得就發飆的孩子,我兒子那種一不如他的意就摔玩具摔家具,尿在別人枕頭上的孩子,我從不教他們認識情緒,而是改變他們對事情的認知跟思考,慢慢的覺得這種事情『有更好的處理方式』『沒什麼好氣的』『我會處理呀!』『人性就是這樣,有什麼好氣的?』『我要先處理還是先生氣?哪個有用?』
我青少年的時候常常被我媽說不會『控制情緒』,有一段時間我還要學『控制面對情緒』,導致我認為我在面對成長問題的時候,我還有一個隱形的敵人就是『我自己』跟『我自己的身體』,不是把自己當隱形的敵人嗎?
後來慢慢的越來越大的時候,會發現明明被人欺負了就該發脾氣反擊,我不反擊裝脾氣好,我氣自己沒用,我反擊了,我氣自己『控制不了脾氣』,搞到我自己都覺得我憂鬱症了。別人犯錯我氣的都是自己,不是逼瘋自己嗎?
遇到事情有情緒,我學會就事論事處理事情,事情過了,情緒也就過了,如果孩子遇到任何事情都是檢討情緒,那麼事情過了,情緒會一直發酵非常非常的久,一直在檢討自己,會逼瘋孩子。
如果從小一個孩子就不管遇到哪件事情有任何情緒反應,學的不是看事情的角度,不是處理事情的手腕越來越厲害,不是越來越擴展自己的眼界,不是在每件事情看懂道理,而都只是『面對情緒』跟『處理情緒』『認識賀爾蒙與身體』,總有一天這些隱形敵人會征服一切的。